【中國儀器網 本網原創(chuàng)】“只問初心,無問西東”。近期上映的電影《無問西東》講述了四個發(fā)生在不同時空的故事,但這些故事的背后卻有著一條若隱似無的傳承之線,將人物緊緊相連,將風骨代代傳遞。作為清華百年校慶獻禮片,這部電影傳達出了百年清華學子精神,感染著清華學子的同時,也打動了萬千觀眾。
《無問西東》的片名取自清華大學校歌中的一句歌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它由心而發(fā)地用一種致敬的姿態(tài),解構一所百年名校的精神傳承。四個故事的主人公同樣出自清華大學,同樣因為時代變革在矛盾與掙扎中一路前行,終找尋到真實自我。為何不同時空、毫無接觸的四個人,會擁有同樣的精神內核?這種穿越時空般的驚人契合,就叫做傳承。
傳承的斷層
國產儀器為何后繼無人?
談到傳承,筆者不禁想起去年看到的一篇講國產儀器研發(fā)后繼無人的文章。幾位做
光譜橢偏儀的老工程師退休了,產品沒人做了,原來的牌子也就沒了。老工程師一直不愿意把方法交給別人,沒有培養(yǎng)傳承人,這項技術也就失傳了。網友們紛紛質疑,為何老工程師不愿傳承。或許是因為國家不夠重視,也或許是因為,沒有找到愿意傳承下去的接班人。曾有一位老工程師一直在找接班人,可是到了67歲做完后一臺機器還是沒找到可接班人,后只能把全部工裝零件材料和他的半生心血送到廢品站。這種技術傳承上的斷層每每看來,都令人無比扼腕。
在這背后,更令人嘆息的是精神傳承的斷層。自新中國誕生以來,伴隨著國內外風云驟變,國產儀器的發(fā)展可謂是幾起幾落,行來艱難。老一輩科研工作者似乎特別吃得了苦,明明當時的生活條件比現在差得多,有時候吃飽飯都比較艱難,他們卻好像有著用不完的力氣和熱情來搞研發(fā)。中國
色譜之父盧佩章院士當年同研究小組作了無數次試驗和探索,于1953年設計出我國臺體積色譜儀。隨后幾十年來,始終執(zhí)著于以色譜為主的分析化學研究,還把培養(yǎng)年輕一代作為己任。他告訴過許多人:“中國的科學家應該有一顆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心。我不相信一個只追求個人名利的人,能在科學上作出更大的貢獻。”
這種不求名利、艱苦奮斗、熱愛國家和科學的精神,同樣也能在那個年代很多科學家和工程師身上看到。在那個國家外匯稀缺、酸雨嚴重、糧食欠收的艱苦歲月里,蘇程遠、劉開祿、趙云麒三位工程師及其團隊排除萬難研發(fā)出我國臺國產
離子色譜儀。他們如今已經年逾古稀,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停止研究工作,卻依然心系祖國離子色譜技術的發(fā)展。還有不少科學家在物質和人手不足的情況下,自己動手一磚一瓦把實驗室建起來,看著它一步步成為科研成果頗豐的實驗室和科研機構。從艱苦的時代到現在,他們始終不變的就是這種“無問西東”的精神。
教育的失職
呼喚“無問西東”的科學精神
當這些科學家老去,留給今人的只剩一聲嘆息。現在生活水平高了,不僅能吃得飽還能吃得好了,實驗設備和資金也充足了,做研發(fā)的卻不是過去那批人了。前段時間有則新聞批評了一所實驗室,里頭的實驗人員在實驗臺上吃飯,做實驗也不戴手套,處處都是對科學工作的不重視、不專業(yè)和不嚴謹,體現出了人才質量和培養(yǎng)的問題。事實上,現在儀器儀表專業(yè)的發(fā)展速度處于狀態(tài),不到十年的時間,辦學規(guī)模翻了兩番。但是招生和分配的兩頭熱狀態(tài)沒有體現到儀器儀表行業(yè)的發(fā)展上。研發(fā)、應用人才的匱乏一直是這個行業(yè)頭疼的問題,許多企業(yè)都對技術人才求賢若渴。每年也有不少人報考儀器儀表專業(yè),真正入這一行、愛這一行的人卻少之又少,更別提什么傳承了。
這些問題,自然是出在了教育上。有人認為,現在許多理工科基礎教學內容抽掉了課程中的靈魂和思想,只剩下一些冷冰冰的公式和數據。這種只見公式不見思想的講授和學習方式,成為了簡單的知識灌輸模式,而并不能將科學的魅力傳達給新生的一代,也就無法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真正信仰和對科學精神的執(zhí)著追求??茖W精神恰恰是老一輩科學家能夠持之以恒幾十年如一日搞研究的動力來源。比起技術,這種“無問西東”的精神似乎更加難以傳承下去。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西東”為何?為名,為利。當時代大潮滾滾而來,國產儀器無論是技術還是精神都面臨著無人傳承的危機。而另一頭,“精致利己主義”者還在玩著你追我趕的利益游戲,做著權力的附庸。無論是清北學子,還是其他青年人,能否傳承前人的精神,守住前人那份真實和純粹?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