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10月30日,第二屆世界科學家論壇“未來大科學”主題論壇在上海召開,4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與20多位其他獎項獲獎者以及上百位杰出科學家參加論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米歇爾·馬約爾等多位諾獎得主表示科學無國界,不同國家的研究者在科研上的相互合作是科學之美。特雷西·斯拉泰也指出合作和開放的科學精神對于數(shù)據理論研究至關重要。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社會向知識經濟的轉變,開放科學時代早已到來。一方面科研成果可以公開自由獲取。多個國家都實行科學開放戰(zhàn)略,如歐盟的“歐洲開放科學云計劃”、美國的《科學與技術研究平等獲取法案》等,通過強制、激勵、建設數(shù)據庫等各種措施實現(xiàn)科學資源的開放共享。在此基礎上,性的開放資源獲取平臺也開始大量涌現(xiàn),截至2018年,注冊開放獲取知識庫已經增加到4000多家。通過網絡,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比較容易地獲取不同國家前沿的學術成果。
另一方面,合作開始成為學術研究的主流。以中國為例,根據自然指數(shù)的中國報告,2015-2017年中國有將近50%的高質量論文是合作的,與美國的比例大致相同,2012年以來,中國的合作作者文章數(shù)量有顯著增長。這意味著中國在前沿領域的研究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化。除了兩個或多個不同國家的機構相互合作外,性的科研項目也在增多。典型的是在宇宙研究方面,例如今年上半年為拍攝黑洞照片開展的“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由200多位研究人員共同完成,將8個天文臺的射電望遠鏡聯(lián)合,打造口徑與地球相當?shù)奶摂M望遠鏡。
目前,人類面臨著許多性的挑戰(zhàn),如氣候變化、環(huán)境污染等。這些問題無法依靠一個國家解決,需要更廣泛的合作與學科交叉研究。而這些正是本次世界科學家論壇主題中的“大科學”。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類基因組計劃、空間站計劃、南極科學探險計劃等大科學合作項目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大科學研究也在逐漸成為當代科學發(fā)展的趨勢。
雖然在科研領域開放與合作變得越來越普遍,但在技術層面隔閡與障礙依然存在。儀器行業(yè)中國外儀器生產商的技術壟斷已經不是新聞,缺乏核心技術也是國產儀器行業(yè)至今落后于國外的主要原因。也許有人覺得技術開放會導致山寨橫行,阻礙創(chuàng)新,而國外的技術壟斷可以給我們創(chuàng)新的動力。然而我們必須要分清,提倡技術開放不等于支持山寨,反對技術壟斷也不等于放棄技術。
以及制度的出現(xiàn)是為了通過保護人的利益以鼓勵創(chuàng)新,然而權的行使是有限度的。濫用權,不當競爭只會給技術的發(fā)展帶來消極影響。當技術形成壟斷,沒有掌握技術的一方接觸不到先進的技術,實現(xiàn)技術創(chuàng)新將面對更大的困難,需要更大的成本,而掌握技術的一方暫時失去了競爭對手,也會放慢技術創(chuàng)新的腳步。技術壟斷只利于保護壟斷者的利用,而阻礙了技術的整體發(fā)展。
瑞士天體物理學家迪迪埃·奎洛茲在采訪中說:“如果你想獲得發(fā)展科研項目所需的大量信息,你就需要到處交流,不受限制地開展合作。這就是科學的理想化世界。在腳踏實地的同時,我們也在為這樣的理想化世界奮斗。”科學的理想化世界正在開放科學時代的發(fā)展中逐漸實現(xiàn),那么技術的理想化世界呢?或許因為利益的束縛我們無法讓技術像學術成果那樣實現(xiàn)共享,但至少我們可以在打破壟斷之后不做下一個壟斷者。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