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于社會的進步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而這種促進作用往往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科學技術的進步會促使工具功能的不斷提升,而科學研究所能觸及的上限許多時候是科學儀器這類工具的性能來決定的,換言之科學技術的進步本身對于科研就是一個互利互惠的關系。而另一方面的體現(xiàn)便是在居民安全上的提升。
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技術的發(fā)展方向都會逐漸趨于民用,而在這之中,用于守護居民安全的科學技術又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小到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監(jiān)控,大到市場監(jiān)管部門使用的
光譜、
質譜等;而它們作用的對象,可能是人群本身,也可以是我們購買的食品、用品,還可以是帶給我們便利的電梯……
當然,也有不少的技術是直接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的,比如我們手上的手機。不過,提到手機,不少人想到的還是拍照、通話、上網、打游戲等一些功能化的特點,卻鮮少有人把手機和安全直接掛鉤。事實上,如今一些運用在手機上的技術,直接守護著我們的安全——個人信息安全。
例如我們熟悉的人臉解鎖和人臉支付的功能。現(xiàn)在許多手機都設置了前置攝像頭,并且不少智能手機都開始支持人臉解鎖和人臉支付的功能。但是這項技術的背后卻并不簡單。無論是解鎖還是支付,其涉及到的信息安全問題都不可忽視,因此,實際上解鎖的過程也不僅僅是前置攝像頭拍張照那么簡單。
事實上,人臉解鎖及相關功能的運行涉及到的是一個復雜的
傳感器系統(tǒng),其中包括用于圖像采集的光學傳感器,還涉及到用于距離測量的距離傳感器,有的安全系數(shù)更高的手機可能還涉及到紅外傳感器等額外的傳感器模塊,而正是一系列的模塊共同作用,才保證了在人臉識別相關功能帶給我們方便的同時,也保證了信息的安全性。
而隨著居民身份信息將人臉和指紋錄入到信息庫,以及相關產業(yè)直接與公安接網等措施的事實,人臉識別更為未成年人的網絡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護。根據(jù)新華社相關報道的數(shù)據(jù)顯示,暑假期間,平均有541萬個賬號在登錄環(huán)節(jié)觸發(fā)人臉識別,而在這之中,存在的因拒絕或未通過驗證而被納入防沉迷監(jiān)管的用戶高達89.05%。
事實上,這并非是第一次通過強硬的手段介入青少年互聯(lián)網安全的問題,但是,通過人臉識別來來完成的背后更多的是技術層面來達到“強管控”的新嘗試。不過目前這種方式也存在詬病——青少年安全背后的信息安全問題。
事實上,如果要通過人臉識別來完成青少年信息甄別的工作,就需要先獲得用戶信息,而一定程度上來說,軟件獲取用戶信息本身就是一種侵犯使用者信息安全的行為。也就是說,對于大部分第三方企業(yè)或者軟件來說,他們是沒有權利使用這種方式來完成用戶甄別的工作,并且也存在大量用戶是不愿意講相關的信息透露給任何軟件的,換言之,這種網絡監(jiān)管方式,尚且存在弊端,需要解決。
不過從好的角度來看,技術的發(fā)展終歸是對居民生活產生促進作用的,從生活安全到信息安全,從群體保護到未成年人監(jiān)管,未來的技術發(fā)展是值得期待的。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