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科技的發(fā)展改變我們生活的同時,也為產品的革新帶去了影響。而伴隨著通訊技術、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fā)展,如今我們的生活,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也不斷地被新興產物所刺激。從筆記本電腦到智能手機,再到如今的智能家居,如今科技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擺脫了地域的限制,但是即便在這個背景下,有些問題,依舊迫切需要解決。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核心技術的掌握情況意味著國家的潛在科研實力,因此我國在技術創(chuàng)新領域一直有著巨大的投入,而縱觀歷史,從兩彈一星到后來我們建立起晚上的衛(wèi)星定位系統,從數字電視發(fā)展到如今5G發(fā)展快人一步,我國在技術上一直在追求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別人有的,我們要打破壟斷,所以也要發(fā)展出“有”,別人沒有的,我們要快人一步,所以也要“有”。如今,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已經讓我們與那些更早起跑的國家之間的距離被不斷縮短,但是具體到每個群眾,我們真的完全享受到了這些從“無”到“有”的技術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盡管大量的技術從誕生開始就一直在致力于大眾群體,但是許多技術受到本身使用門檻的限制,卻依舊處于一個不普及的狀態(tài)。“5G”便是一個例子。毋容置疑,5G的出現,讓我們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揚眉吐氣,而我國也早早的開始了5G基站的部署工作,如今5G服務更是發(fā)展的非常多元化,但是仍有大量的群眾沒有機會或者不愿意使用“5G”服務。其中原因有的可能是因為手機不支持,但是還有一大部分人是因為所處地區(qū)沒有完善的信號基站或者資費過高,超出了心理承受范圍。而無論是哪個原因,最后的結果都是讓5G真的本來已經成熟的技術沒有用武之地。
技術發(fā)展要從“無”到“有”自然重要,但是“有用”更加重要。不過我們也無需為此感到可惜,事實上隨著“十四五”規(guī)劃綱要提出,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也已經在計劃之中了。
而要想從“有”技術,到大家都用得上新技術、新產品,直視短板,補齊短板依舊是關鍵。事實上,技術實用化的過程,科研機構或者說科研部門能夠做的只是完善技術壓低成本,而能不能走進大眾,關鍵還是在于企業(yè)的助力。目前我國仍有大量的企業(yè)不愿意涉足中高端領域,對于那些企業(yè)來說,許多新的技術并不是他們的發(fā)展方向,如果鼓勵企業(yè)像中高端領域轉型,如果提升整體產業(yè)格局或許就是未來技術投入實用的發(fā)展之道吧。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